徐孟南在2008年提出的教改方案与浙江上海试点的高考方案对比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0 Transitional//EN" "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transitional.dtd"><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head>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
<title>无标题文档</title>
</head>
<body>
<table width="944" border="1">
<tr>
<td width="28"> </td>
<td width="339"><h2><strong>2014年浙江上海高考试点方案</strong></h2></td>
<td width="374"><h2>2008年徐孟南提出的高考改革方案</h2></td>
<td width="175"><h2>两方案是否类似</h2></td>
</tr>
<tr>
<td><h4>高中选科目</h4></td>
<td>3+3(语数外,然后再自由选三科) 鼓励按兴趣选科但学校提供的学科组合少,本来有二三十种选法,但学校只提供几种。而学生只选自己能得高分的学科,又加之过早的选科,导致严重偏科。<br /></td>
<td>从初中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兴趣爱好选以后要修的专业,高中学校根据学生各自专业,指定学生要主修的科目,比如某专业必须学习语文、历史,选此专业的学生必须主修语文、历史,而还得必须上日常知识课程和体育课,这个日常知识课程主要方向是对各科浅显地了解。就是说,每个学生必修日常知识课和体育课,然后主修自己兴趣专业的科目。</td>
<td>类似</td>
</tr>
<tr>
<td><h4>高中学习形式</h4></td>
<td>走班制,就是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科目制定自己的课程表,根据课程表到各科目班级上课。</td>
<td>学生所选专业被指定主修科目,学校根据科目分班。比如某学生选的专业对应语文历史,那他将被分到 语文的某个班级,历史的某个班级,日常知识的某个班级,体育的某个班级。这里的语文等班级,根据学生数量,分好多个的哦。<br /></td>
<td>类似</td>
</tr>
<tr>
<td><h4>全面发展方面措施</h4></td>
<td>文理不分科,改选科,是想文理都修点,以促进综合素质发展进程。但可惜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被歪曲。<br /></td>
<td>每个学生必修日常知识课程和体育课程。这里的日常知识课程虽然包括各科的知识,但只要求学生对其浅显层面的学习。这样以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td>
<td>不同</td>
</tr>
<tr>
<td><h4>学期测验</h4></td>
<td>外语科目一年多次考,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br /></td>
<td>日常知识抢答赛,强制被抽选的学生参加,主要是浅显层面的知识。而文化课考试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的主修学科考试,另一种是日常生活知识笔试。这样的测试每学期举行一次,目的是对本学期知识的检测。根据一学年两回的测试和平时的表现分数评估此学生是否能升级。<br />
至于平时的表现分数主要来源于上课时学生对老师所提问题的回答情况得分。<br /></td>
<td>类似</td>
</tr>
<tr>
<td><h4>高考方案</h4></td>
<td>只考语数英</td>
<td>高考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其中笔试分为主修文化课考试和日常生活知识考试,口试分为主修文化课考试和日常生活知识考试。</td>
<td>不同</td>
</tr>
<tr>
<td><h4>高考录取方案</h4></td>
<td><p>实施“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p>
<p>上海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录取,学生可以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可以填报4个专业,总共可以填96个专业;浙江省实行分三段填报志愿,每一段所在学生可以填报80个专业平行志愿。</p></td>
<td><p>高考录取的根据是高考各成绩的总和,与高中三年期中期末各主修科目的平均成绩、每次日常生活笔试平均成绩的总和。</p>
<p>如果某个学生志愿填了多个大学的同一个专业,录取的时候根据他的总分数,先在第一志愿的这个大学这一专业,根据报考考生,分数从高到低捋,如果这个大学这一专业录取满了,而因他的分数不够没录上,那么他将到第二志愿的某个大学这个专业继续参与录取。</p></td>
<td>类似</td>
</tr>
</table>
</body>
</html>
页:
[1]